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,家书承载着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,其不仅是维系家庭情感的重要纽带,也是反映社会风习、记录时代变迁的真实写照,更是传承家风家训家教的宝贵载体。
红岩家书是红岩英烈用鲜血、生命和信念写就的不朽文字,生动还原了红岩英烈在极端困难危险的环境中,同敌人顽强斗争的真实场景,字里行间诉说着对家人的深深眷恋、对战友的殷切嘱托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。
信念写就家书、家书传续精神。红岩家书不仅彰显了红岩英烈铁骨铮铮、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,更真实再现了红岩英烈有血有肉、可亲可近的鲜活形象,读之令人亲切、感动、深思、泪目。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,不断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,必须用好红色文化资源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。在市纪委监委宣传部指导下,渝北区纪委监委联合重庆市档案馆,搜集整理12位红岩英烈的家书,通过红岩英烈不朽的革命精神和深沉的家国情怀,鼓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感悟初心使命、汲取精神力量,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,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展现新担当、实现新作为。
今天,请跟随小编一起聆听,红岩家书系列之二《弃却朱门寻赤帜 甘将碧血染红岩》。
弃却朱门寻赤帜 甘将碧血染红岩
韩子重(1922-1949),重庆长寿人。1938年在成都协进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,1939年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,毕业后在晋东南前线作战。1940年,受党组织派遣,回到四川工作,先后以川陕绥靖公署、四川军管区参谋身份为掩护,从事地下革命活动。1948年在中共川康特委领导下从事军运工作,打入罗广文部任中校营长。1949年1月在成都被捕,同年11月27日殉难于渣滓洞监狱,年仅27岁。
展开剩余86%韩子重(1922-1949)
韩子重17岁就离开优渥家庭投身革命洪流,当时他曾给父亲写了这么一封信。
父亲:
父亲要我读些踏实的东西,这我百分之百的接受。只是静静的坐下来去研究,这是环境所不允许的吧。在今天能够这样做的,那不是神仙,必然是和尚或者尼姑。我不能够在死尸的身上漫谈王道,我也不能在火燃眉睫的时候还佯作镇静。同时,一个年青人恐怕也不该做一个反常的老人吧!生理学上告诉我们,少年“老成”是病态。国家的青年变成了老年,是这个国家的危机。
我要一个斗争生活,我要一个跋山涉水的环境来训练我的身体。前线的流血,后方的荒淫,大多数的劳苦者的流汗,绝少数的剥削者的享乐,这样多的血淋淋的故事摆在面前,叫我们还有什么闲心、超人的胸襟去静观世变呢!父亲,请你把你的孩子愉快的献给国家、民族、社会吧。父亲,你知道的,这样的对你孩子的爱护,才是真的爱护。这是给我一个灵魂的解放。
子重
一九三九年五月四日
1949年11月6日,韩子重从狱中给父亲带出最后一封信。
父亲大人:
儿为郑理中(川康特委书记蒲华辅,叛徒)案株连,即陷囹圄。儿自有应得,却使父母日夜担心,实不能安。一再若此,不孝何极,尚望赐予宽宥。在此动乱年月中,与儿同际遇者,何止千百万人,时代之急剧,与治乱分合之必然过程也。儿已至此,胡复何言。
……
此地营养不良(每日有两餐菜为黄豆,油盐均少,约三个半月,可吃肉一次,每次有四五两),药物缺乏,虽医生很好,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以致疾病丛生,且间有死亡。此间尚有二百余人,男女老少均有,社会地位虽然不同(最年轻的有十四岁,婴孩有两个,年老的有五十多岁,有工农、有学生、有将领、有教授)均面有菜色,挣扎在死亡线上。
最近时局似已紧张,管理上反映较严,且闻有转移报复之说,人心不安。尤以最近提走华健等七人之后为最,故望大人为儿辈安全设法也。大人处境儿深所知,信仰问题姑置不论,而大势所趋,大人尚可向有关当局作有效之私人建议,以抢救许多良善公民死神手也。请赐留款一部分与幺叔处备用。并望由长官公署回执,即兑现现款五元来。至盼,至祷!
双亲安好,弟妹们安好,请看照黄王四人家属,请照顾桂英,与白诚先生相见时,望亦提学云情形,尚健。于此叩祷安。
这两封家书整整跨越10年光阴,生动记录了韩子重从热血沸腾、充满激情到沉稳冷静、处变不惊的巨大转变。10年的革命生涯不仅让韩子重对社会问题、历史大势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,也愈加磨砺了他的意志与决心。他不再是那个迫不及待地想要燃烧自己,把一切奉献给国家、民族、社会的“火种”,而是成长为一名既能畅谈理想,也能处理具体问题,既不畏惧死亡威胁、敢于牺牲自己,也懂得保存实力、努力周旋营救更多同志的真正成熟坚强的革命战士。
韩子重档案照片(重庆市档案馆馆藏)
年少志高参加革命,打入敌营开展地下工作
1922年,韩子重在重庆长寿出生,尽管从小生活优渥,但他内心始终充满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渴望,在1936年就参加了“中华民族先锋队”成都分会,投身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。
1939年,韩子重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,认真学习军事技术,毕业后在晋东南前线作战并担任《太南日报》战地记者。1940年5月,受党组织派遣,返成都开展军运工作。1941年皖南事变后,根据党的指示,到阆中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任中尉参谋。1944年,根据工作需要,韩子重回到成都,通过他父亲的关系,打入国民党四川省军管区,任少校特务连连长。后来,韩子重又赴南充出任罗广文部队中校营长。期间,他陆续将部分地下党员安插在国民党军队中,并建立军运工作小组,在获取国民党军事情报的同时,秘密发展党组织和策反国民党军队。
1949年1月,川康特委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,特委书记蒲华辅被捕后叛变,供出韩子重及其地下党组织。当月24日,韩子重被国民党特务骗捕入狱。
韩子重同学录(重庆市档案馆馆藏)
被捕入狱宁死不屈,昂扬乐观坚持开展斗争
被捕后,韩子重经受多次审讯、拷打,仍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,坚持开展狱中斗争。后来,一些脱险的难友都称他在狱中“甚为活跃”。他常将家里送来的药品和奶粉,分别转送给有伤病的难友和狱中的母婴。同时,他还多次设法从外面搞来信息情报,与亲朋好友通信,使常年与世隔绝的“活棺材”渣滓洞监狱,与外界有了沟通联系,进一步增强了狱中党组织和难友们继续坚持斗争的信心和勇气。
入狱前,韩子重与革命烈士车耀先的女儿车毅英(原名车桂英)相恋,两人达成一个浪漫的约定:把婚期定在解放之时,让解放军进城的礼炮作为婚礼的庆典。入狱后,韩子重一直牵挂着他的未婚妻,于是设法带给车毅英一封信,以此来宽慰和鼓励她。
桂英如晤:
革命的道路是艰辛的,坐牢流血是常事情,勿为我悲。依目前形势估计,年内可能出来。惟恢复自由前恐将遭受一次迫害。
华荣伯父确在此地附近之红铜湾就义,一切与前听传说同。
好好生活,珍惜自己。多慰我母亲,并帮助我弟妹们。送一柄红色胶柄牙刷与我,交幺叔转来。
重 五·四
韩子重狱中写给车毅英的信
韩子重获知她的父亲车耀先(即信中的华荣伯父)就义后,专门在信中将消息传递给她,嘱咐她要“好好生活,珍惜自己”,关切之情,力透纸背。
1949年春节后,关押在渣滓洞的革命者们为了相互鼓舞,互赠自制的“红星”“红心”“短剑”等。据车毅英回忆,1949年10月,韩子重托人带出一封信给她,“信里有一颗红色牙刷的胶柄磨成的小五角星,就是我给他带进去的那把牙刷胶柄做成的”。可惜的是,这封信在车毅英收到之前,被友人藏在房屋夹壁中,房屋被炮弹炸毁,信件也找不到了。1949年5月4日的这封短信成了韩子重写给她现存的唯一书信。
韩子重赠给车毅英的刻有“克明”二字的钢笔。
视死如归壮烈牺牲,红岩英烈不朽精神永存
事态发展并不像韩子重估计的那样乐观,“依目前形势估计,年内可能出来”的情况并没有发生,倒是一语成谶,“惟恢复自由前恐将遭受一次迫害”的预言不幸成真。
为保全韩子重,韩任民四处奔走花费大量金钱,但事与愿违,韩任民最终等来的是儿子被杀害的噩耗。儿子的牺牲对韩任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,也让他彻底看清了国民党的真实嘴脸。后来,韩任民撕碎蒋介石派人送来的飞往台湾的机票,彻底脱离国民党,决心走儿子指引的正确道路。
1950年1月15日,重庆市各界隆重举行白公馆、渣滓洞监狱死难烈士追悼大会。韩子重同其他死难烈士遗体一道,被安葬在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。
韩子重与车毅英兄妹等人合影
韩子重将热血抛洒在新中国已经成立,而重庆尚未获得解放的特殊历史时期。对父母而言,他未能在床前尽孝;对恋人而言,他未能共赴当初的浪漫约定;对自己而言,他未能享受到为之奋斗的新生活,但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,忠诚践行了“献于国家、民族、社会”的豪迈誓言。
从韩子重的家书不难看出,他是一位思想深刻、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。如果能幸免于难,或许以后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、深邃的思想家、党的杰出干部,为新中国做出更多贡献。然而,历史不能假设,韩子重最终牺牲在重庆解放的前夜,让人无比痛心和惋惜。
红岩英烈的伟大意义,不仅在于他们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,还在于通过舍生取义的英勇行为为后世树立了许党报国、忠诚无悔的不朽榜样。韩子重家书的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无悔的忠诚与担当,70多年后重新读来,仍然感人肺腑、振聋发聩,这些文字也将时刻激励着我们不畏艰难、勇往直前。
供稿:重庆市档案馆 渝北区纪委监委
责编:周 敏 罗泽旭
编辑:梁枥月
校对:李玮娟
发布于:北京市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