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豆升上三年级后的第一个长假,我带他去了心心念念的海边。
我们追着浪花跑,在沙滩上挖“城堡”,看寄居蟹慌慌张张地搬家,还在傍晚看到了把整片天和海都染成橘红色的壮丽日落。回来的路上,土豆兴奋地跟我说:“妈妈,这真是我最快乐的一天!”
我心满意足,想着这下老师布置的日记总算有得写了。
结果第二天,我看到他交上来的作文本,心一下凉了半截。连题目带标点,一共27个字:
《快乐的一天》
今天,我们去了海边。我玩得真是太开心了。
我拿着那个本子,站在他书桌前,一口气堵在胸口。我不是气他写得少,而是气他明明感受到了那么多,却一个字也倒不出来。那些翻滚的浪花,那些细腻的沙子,那些被晚霞染红的天空,都去哪儿了?
我深吸一口气,努力压下火气,尽量温和地问他:“土豆,你不是说很快乐吗?怎么就写了这么点儿?你可以写写我们怎么玩的,看到了什么呀。”
他抬起头,一脸茫然地看着我:“我写了呀,我玩得很开心。”
展开剩余91%那一刻,我真的体会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。这种无力感,相信很多妈妈都懂。我们拼命给孩子买书,家里的绘本、故事书堆成山,他也读得津津有味。我们以为,只要孩子读得够多,肚子里有“墨水”,写出好文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可现实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。土豆就是典型的“茶壶里煮饺子——有货倒不出”。他可以绘声绘色地讲《西游记》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,却没有办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眼前那只猫打哈欠的样子。
阅读和写作之间,仿佛隔着一条鸿沟。而我,这个自诩重视阅读的妈妈,除了干巴巴地跟他说“把自己看到的、想到的写出来”“多用点好词好句”之外,竟然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帮他。
一道窄门,一束光
我把我的困惑发在一个妈妈群里,立刻引来一片+1 。就在大家纷纷吐槽自家娃的“流水账”作文时,一位我平时很佩服的妈妈,在群里发了几张她女儿读书的照片。
照片里的书,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畅销读物,书名叫《明亮的文学课》。(现在已经改版成《我的文学课》了,大家如果要找的话,可以找《我的文学课》)
新书上市,有福利
1.8.5折(全网最低折扣)的价格优惠,51元到手一个年级2册。
2.随书附赠大尺寸、纸质的全书思维导图。
3.附赠专业老师朗读音频,一年级两册所有文本都有朗读音频,扫书上二维码即可收听。
4.附赠古诗文篇目全文翻译,。
5.在亲近母语下单,即赠送配套的阅读单,孩子阅读效果更佳。
她说:“我以前也跟你一样,觉得孩子读了很多,但写作还是‘老大难’。后来我才明白,从读到写,是需要‘被看见’和‘被引导’的。我们不能指望孩子自己摸索着学会一切。”
她的话像一道光,照进了我焦虑的内心。我立马去搜了这套书,发现它来自一个我早有耳闻的机构——亲近母语。他们做了二十多年的儿童阅读和母语教育,理念很扎实。而这套“文学课”,正是他们集结了二十多位国内顶尖的一线语文名师,专门为1-6年级孩子打造的文学教育读物。
书的介绍里有两句话,一下子就击中了我:
文学有光,读写有法。
(图片采用的是新版的《我的文学课》,是编辑后面加的)
是啊,我一直觉得文学是滋养,是熏陶,是一种“光”,却忽略了,阅读和写作本身也是有方法的,是有“法”可循的。而我,恰恰就是那个不懂“法”的妈妈。
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入手了土豆对应年级(三年级)的文学课。书拿到手,翻开目录,我就被它的用心打动了。
这套书是围绕“人与自我”“人与社会”“人与自然”这三大母题编排的,为每个年级精心设计了十几个单元的主题。比如三年级的“我的第一次”“黄蜂筑巢”“小孩和大人交朋友”,这些主题都精准地踩在了孩子的生活和成长的节点上。
我跟土豆说:“咱们不把它当成‘语文书’,就当成我们俩每周的读书时间,好不好?”他点点头。于是,我们的“文学课”就这样开始了。
从读到写,真的有“法”可循
我们读的其中一个单元是《黄蜂筑巢》。里面选了冯骥才先生的作品《捅马蜂窝》。
这篇文章土豆很喜欢,完全刷新了土豆对“写小动物”的认知。他以前觉得,写虫子就是写它的样子,可怕或者讨厌。但《捅马蜂窝》不一样,它写的全是童年的“我”因为好奇和淘气,捅了马蜂窝后,那种从害怕、愧疚到最后对小小生命肃然起敬的心理过程。
我照着书上的方法,先和他一起读。当读到“我”被马蜂蜇了,发了高烧,家人手忙脚乱地照顾;后来爷爷指着那只死去的马蜂,告诉“我”:“你毁了它的家,它当然不肯饶你,它要拼命的!”土豆沉默了很久。
我没有急着“教育”他,而是翻到每篇文章后面那个叫“阅读交流话题”的模块。上面有几个问题,像是聊天一样,自然地引导我们往深处走。
我们俩盘腿坐在一起,开始讨论。土豆说:“我觉得那只马蜂好勇敢,它明明知道自己会死,但还是要保护家。”我说是啊,这可能就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吧。我们聊了很久,从那只马蜂聊到我们身边那些小小的却很坚强的生命,这是土豆第一次那么深入地跟我探讨“敬畏”和“伤害”这样的话题。
如果说“阅读交流话题”是帮我们读懂故事,那每一课的“文学聚焦”模块,简直就是把作家的“写作秘籍”递到了我们手上。
根据文学聚焦里的分析,《捅马蜂窝》这篇文章好在哪里?好就好在作者用了绝妙的“比喻”。
我指着这段分析,对土豆说:“你看,作者没有直接写马蜂很凶,而是把它比喻成‘决心相撞的战斗机’,我们一下子就感觉到了那种拼命的气势。这就是高手写东西的方法。”土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眼神里却闪着光。
这还没完,最关键的一步来了——“读写建议”模块。
这些都是非常有经验的老师给出的建议,为孩子的写作提供了非常具体、可操作的支架:
用比喻句让“观虫笔记”活起来。
展开丰富的想象,尝试用上一两个恰当,甚至绝妙的比喻句。
那天晚上,土豆主动拿起了笔,写了他在花坛里看到的一只蜗牛。他写它“背着一座小小的房子,慢吞吞地爬,像一个背着全部家当去旅行的老爷爷”,写它“伸出软软的触角,像在对外面的世界打招呼”。
虽然文字还很稚嫩,但我知道,他心里那条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鸿沟,已经被文学课这座桥,悄悄地连接起来了。
一堂文学课,点亮一个生命
我们的“文学课”就这样一课一课地进行着。
我们跟着安徒生,在《夜莺》的歌声里分辨真心与假意;我们跟着冯骥才,为一只拼死复仇的马蜂而感到震撼;我们跟着金波,看一只黄蝴蝶如何把老槐树当作《永远的家》……
这套书涵盖的文体极其丰富:诗歌、童话、散文、小说、神话、寓言、古代笑话……甚至还有专门的“作家单元”和“整本书阅读单元”,把安徒生、格林兄弟、王昌龄这些名家,以及《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》这样的经典,都用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带到孩子面前。
我慢慢发现,土豆的变化不只是在写作上。
有一次,我们因为一件小事争吵,他气冲冲地回了房间。过了一会儿,他走出来,递给我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:
“我刚才像一只发怒的豪猪,把刺都竖起来了。对不起,妈妈。”
我捧着那张纸条,心里又暖又酸。我知道,这不是我教他的,是文学教他的。是那些故事和诗歌,像一滴滴水,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他的生命里,让他的内心变得更柔软,更有感知力,也更有力量去表达。
这不就是“文学有光”吗?它不仅仅是教孩子如何应付考试,如何写出高分作文,它是在用最经典的篇章,最美的母语,去构建一个孩子精神世界的底色。
它告诉孩子,世界不只有黑白对错,还有灰色地带的温暖与复杂;它告诉孩子,要敬畏每一个微小的生命,因为一只小小的马蜂,也会为了守护家园,变成“一个生死不顾的英雄”;它告诉孩子,要用心去爱这个世界,因为当你被问起为何能记住那么多美好时,可以像那条林中小路一样回答:“因为我爱这里的一切……”
它用文学的光,照亮了孩子的生命,也照亮了我这个曾经迷茫焦虑的妈妈。我不再把孩子当成一个需要被“填满”的容器,而是把他看作一个可以一起探讨、一起成长的同路人。我们的亲子关系,因为这堂每周一次的“文学课”,变得前所未有的亲密和深刻。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